十二年前,我在MTV电视台工作,在这个地方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用制度和规则而不是感觉去管理一家企业,但是真正让我终生受益的是我的老板李亦非女士有一次在例会上讲的两句话:坏话要当面说,好话要背后说。十几年过去了,这两句话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但是在当时听到这句话,还是觉得巨大的震撼,因为它是对我们整个传统为人处世方式的颠覆。或许你会想,那人与人之间岂不全成了难听的话?李亦非女士在另一次例会上还讲了一句话:要享受赞美别人的喜悦。这两句话放在一起看起来非常矛盾,但在现实中,这两句话恰恰破除了非此即彼的恶习,将坦诚与善意推向了和谐。
2018年的第一天,照例我会跟大家分享我过去一年的体悟,这一年最深切的体悟就是:凡事放在桌面上说。
我们中国人习惯了当面好好好,习惯于讲面子,习惯于把自己称为一个含蓄委婉的民族,但是这样做并不会消除矛盾,矛盾都转到了背后,背后的嘀嘀咕咕,背后的指摘抱怨,背后的黑手,替代了将事实与道义放在阳光下曝晒的机会,放大了信息的不对称,失去了用沟通解决问题的可能。如果你能试着去理解李亦非讲的第一句话,或许会有这样的体会——把不中听的话当面说出来,首先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尊重,也表达了你对自己观点的自信,还表达了你不介意对方反击的开阔。把自己换到对方角度看这件事,很多时候人们介意的不是你的话本身,而是这些话你是在背后讲给别人的,而不是当面讲给当事人的,作为当事人,你质疑的是对方的人品而不是对方的判断。也有朋友会觉得,不好听的话不说最好,当面不说,背后也不说,现实是,如果矛盾没有得到消除,很少人能做到既不当面说,也不背后说,多数人选择的是当面做好人,背后发牢骚,这是标准的虚伪,这样做既不会得到当事人的理解,也不会得到旁观者的尊重。
还有人会担心,当面说难听的话会不会就撕破脸了,这是不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传统的。但事实上,真正让人能走在一起的是尊重,而让两人分崩离析的是失去尊重,并不是问题本身。你能把难听的话当面讲出来,对方即使难以接受,也不会质疑你的人品,如果他从别人嘴里听到你说他的难听话,你觉得他还会考虑你的话有没有道理吗?
这些年,我从做节目到写博客,到写微博,到写朋友圈和公众号,很多尖锐的评判,某位歌星背后曾经这样对赵明义老师说起我,他说中国歌坛除了赵明义,杨樾谁没骂过。赵老师跟我转述这番话是爱惜我,让我别到处得罪人,我笑着对赵老师说,我没骂你是因为你不是主唱。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都会记录自己的观点,我喜欢把它们展示出来,因为不说也憋不住,与其找人私信嘀咕,不如坦坦荡荡贴在朋友圈里,结果是什么呢?我的嘴毒到没朋友了吗?并没有,我的朋友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把难听的话当面说,并且一直坚持当面说,让我赢得了尊重,他人或许不会接受我所有的观点,但是他们认可我的为人,这比达成共识更重要。
我的身边也有很多老好人,他们的修行是当面和背后都不说难听的话,事事都说好,对每个人都客气周到,我在年轻的时候很仰慕这种境界,期盼有一天自己也能这样,那样肯定混的如鱼得水。而在我听到李亦非的话之后的十几年,我也一直观察那些老好人是否是一种进化的更高阶段,后来我明白了,李亦非的话对那些人同样适用。因为人的内心都有好恶,一个只说好话的人是没有态度的,一个对人没有取舍的人,是没有原则的,而没有原则和态度的人,是不会被人尊重的,不被尊重才真的寸步难行。所以,我看到的那些老好人没有一个事业有起色的,大多守着多年前的一点底子努力维持,越艰难,好话说的越多,好话越多越没人把你当回事,这就是老好人的恶性循环。
多年前我有个朋友还跟我说过另一句话,他说一个人最受人尊敬的品质是表里如一、一以贯之,即使他是一个混蛋,如果他经年累月都混蛋,对每个人都混蛋,那么他也会赢得一群人的尊重。是的,我对这话深以为然,人们厌恶的往往并不是一个人的乖张悖常,而是他的表里不一,说到底,人们在意的是你的原则和底线,而不是你是否对自己好。
再来看看李亦非女士说的后半句话——好话要背后讲。这也是一个违背我们传统习惯的做法,人们总是吝于赞美,所以偶有赞美都希望对方能听到。因为工作原因,我在很多场合都会成为焦点,被人们围夸赞,那其实是个很尴尬的场面,我不好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赞美,还要不断的表达感谢,如果这种赞美无休无止,我就会开玩笑的对大家说——当面捧人就是骂人。是的,我是当玩笑说的,但是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突然而至的赞美让人充满戒心,而不是陶醉其中,所以当面赞美的效果并不好。但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按照李亦非女士的话去做,先试着放下让别人感受到赞美的功利心,然后慢慢习惯在跟第三者谈起某个人的时候多说他的好,结果是什么呢?当我的肯定和褒扬从第三方的口中传到当事人耳中,他们对我表现出了巨大的感激,那是我当面夸他们一千句都无法达到的。当然,绝大多数时候我并不知道别人是否会把我的好话传给别人,那不是我在意的,我只是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也并不是每一个听到我背后夸奖的人都会直接来对我表达感激,很少很少,只是偶尔无意中说起,我能体会到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动,我也会被深深的感染,这会让我更加相信,背后赞美别人是对的,一句顶一万句。
这也正验证了李亦非讲的另一句话:享受赞美他人的喜悦。我们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作祟,比如总是夸奖别人,别人就不在意了,比如总是夸奖一个人,他就会骄傲了,就不会这么好了。中国人对骄傲的戒心其实是一种自古以来强权奴化民众的延伸,每一个阶层都在防止下一层翘尾巴冒尖,目的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于是就有目的的丑化骄傲,并将赞美与骄傲关联,制造出一个丑恶的逻辑——赞美使人变坏。于是,肯定和赞美成了一个需要很慎重和节省的事情。但是,我们天赋的人性是需要赞美和肯定的,一句简简单单的“你说得对”,有多少人难以启齿。我倒是觉得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给了羞于赞美的中国人一个体会”赞美他人的喜悦“的机会,点一个赞,留言一句“真美”“真好”“真棒”“真对”,打破的是对赞美的戒心。肯定与赞美是相互的,你的赞美与肯定都留在别人心里,而这,也是你自己需要的,在守住个人判断原则的前提下,大大方方的肯定别人,其实是为了不跟自己作对。
是不是有点晕了,既然好话要背后说,又如何大大方方的赞美别人?哦,这很难吗?当你在朋友圈转发这篇文章,并且说杨樾讲的特别有道理,不就是大大方方的在背后肯定我吗?我会看到的,即使没看到,你去肯定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就是肯定自己。
2017年,安于自我封闭的我不得不开始从新面对很多人和事,不得不参与更多公共性的工作,这些都是我多年前已经厌倦的,但是既然投身其中,就得尽心尽力,上面这些思考让我更从容坦荡,解决问题更高效,我没有时间迂回在人情之中,迂回在人情中从来也解决不了问题。那些亦非讲的话我还远没有达到通透彻底,唯有日日事事坚持。
自勉,共勉。
来自:杨樾 全能爸爸
Comments |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