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讲了一群人在若干年里零零碎碎的成长,让很多观众唏嘘的是影片中的大好人刘峰的遭遇,似乎善良并没有好报,做个好人没有什么好下场。
这其实也是我们几乎所有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难题,我们应该让孩子如何看待善良,如何把握与人为善的尺度,既想让孩子做个好人,又不想让孩子吃亏,社会这么复杂,对人好被欺负,对人不好不招待见,到底怎么办呢?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我的感悟,我说的是感悟,这不是要求所有人去做的,因为对善良的态度,是由一个人完整的价值观决定的,不能要求每个人都一样,所以只是分享一下我是怎么看待善良,以及我是怎么让孩子看待善良的。
1
善良永远都是对的
应不应该善良是个不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个大方向是没错的,我们与人为善不是为了换取别人的回报,而是因为这样做是对的,善良让自己安心和愉悦,善良不是交易。
比如你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老奶奶跌倒了,要不要扶她,扶起她来,你能得到什么,我想你要的也不是那一声谢谢,你只是觉得这是你应该做的。
2
善良不是损害自己
与人为善不是无原则的,更不是以伤害自己为前提的,我们在作出善良表达的时候或许会带来自己各个方面的损失,或金钱或时间,但是这些都应该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能伤到自己担不起。
比如有朋友问你借钱说急用,你觉得应该帮他,但你能借的的钱应该是在即使对方不能如期归还,也不会严重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的范围内,不能把孩子的学费都借出去。
3
善良需要智慧支撑
与人为善不是傻、蠢、笨,不是不去判断对方是否值得你的善良,做一个善良的人,更要有智慧,要用智慧和常识来保护自己的善意,我们求的不是回报,但是不表示所有人都值得善待,这世界上就是有善恶之分的,你再善良也不能改变这种现实,但是在我们相信善良永远都没错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用脑子去思量哪些人是不应该善待而应该远离的。有时候人们焦虑就在这里,感觉很难判断,所以我才说常识比智慧更重要。
比如前段时间我一个老朋友来找我借钱,说的也很急,按理说我应该帮他,可是我的常识让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他自己生意做得很好,为什么要找我借钱,他自己还有合伙人,也都是有钱人,为什么不找自己合伙人借,来找我借,我们这些年也没怎么走动,各有各的圈子,他的圈子里非富即贵,为什么能借到我这里来?这些问题在一秒钟内用常识就有了答案:他的经营遇到了很大问题,他肯定已经借了一圈没得可借了,他需要的钱也一定不是找我借的这一点,肯定是在凑一个更大的数,如果他借钱借到这个地步,这个钱是很难还的,所以借出去基本就拿不回来了,拿不回来就不能借。这就是一个靠常识和逻辑进行的判断,前后只有一秒钟,让我避免了损失。
所以,不要放弃善良,要用智慧支撑善良。
4
善良不是无原则的
善与恶是永远并存的,所以一个人对恶的态度,是与他的善意成正比的,老好人不是善良,纵容姑息恶不是善良,对恶没有态度,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善意。
比如,你的孩子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打了,你很善良,觉得这是孩子之间的问题,孩子们都还小,没轻没重,所以不要去追究对方,让孩子也不要往心里去,这很好啊。但是,如果这个孩子每天都打你家孩子,不但打你家孩子,还打别人孩子,你此时还要努力宽容吗?你应该做的是及时找到老师和对方家长,要求他们尽到监管责任,不要让这孩子再打人。这不是你不善良,你做了应该做的事,善良不是任由别人欺负。一个丧失原则的人,不会被人视为善良,只会失去他人的尊重。
5
善良就要让自己更强大
善良是需要能力的,郭德纲老师借着黄世仁的嘴说过,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句话特别对,自己还没过好呢,是没有能力帮别人的,也没那份心。如果你要发愿做一个善良的人,让你的孩子也做一个善良的人,那就让自己更强大,强大包括你的内心、你的能力和你的条件。你的个人的条件越好,你承受损害的能力就越大,你能帮助的人就越多,你就越不会计较得失,算计善有善报不是你的错,只是因为你还没有力量不去计较,比尔盖茨把自己全部资产都捐了,他想帮助更多的人,他还会在乎善意给自己多少回报吗?已经不会了,他捐了所有财产也能富足的生活,不会没钱看病,我们常说“境界”这个词,境界是你的能力决定的,而不是善意决定的,善意只是一个结果。
Comments | NOTHING